學校主頁|網站管理

學院首頁+

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學院新聞 正文

劉正光教授應邀來太阳講學

 

 

來源: 日期:2023年11月14日 20:47浏覽數:

撰稿人:鐘玲俐      審核人:劉祥清

2023年11月14日(周二)下午,湖南大學著名學者劉正光教授應“樂之”論壇之邀,為太阳帶來了一場題為“認知語言學對翻譯基本問題的新認識”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副院長康響英主持,劉祥清書記、陳聖白副院長(主持工作)、唐文傑副院長以及部分教師參加了本次學術活動。

在本次講座中,劉正光教授從翻譯研究的困境、翻譯中的經典問題與認知語言學的解釋、認知語言學對經典問題的新認識和認知對等及其理論意義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度剖析。劉教授指出,語言是認知不可分割的部分,這有助于揭示翻譯過程中意義的理解與表達的動态性。基于豐富的語料分析,劉教授提出了認知語言學的新見解,翻譯是在兩個不同概念域之間進行協調的過程,對等、偏離都是一定情景下個體建構或識解的結果。翻譯實際上是譯者将語言和其他知識與曆史的、文化的、語境影響進行整合的認知過程,因而是一個動态的意義建構過程,一個動态的語言使用事件。認知對等能夠闡明Pym所持的“對等信念”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

本次講座使老師們對認知語言學和翻譯基本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使現場老師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翻譯的時代意義,即ChatGPT雖然能代替部分低級翻譯,但無法承擔深度翻譯的使命。整場講座深入淺出,内容豐富,使大家不僅明白幾種翻譯的細微差别,還體會到造成這些差距的理據,正所謂讓聽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劉教授高屋建瓴,視野開闊,他對翻譯、認知語言學和文學作品賞析獨到精辟的見解拓寬了認知語言學的闡釋功能。認知語言學範式下的翻譯研究把翻譯從傳統封閉的結構主義翻譯觀中解脫出來,架起語言學與翻譯之間的橋梁,向内可通往結構主義翻譯觀,向外可抵達文化轉向。

在互動環節中,與會人員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紛紛結合自身科研、教學現狀及難題向其提問,劉教授悉心予以答疑解惑,并分享了自身的科研、教學經驗,讓老師們對眼下的科研、教學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學術交流氛圍熱烈。

劉正光,二級教授,湖南大學嶽麓學者,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認知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湖南省“語言與認知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教育部大學外語教指委委員。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與團隊主持人,國家一流課程主持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國家新文科改革項目負責人,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兩次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寶鋼教師獎、第四屆許國璋外國語言研究獎二等獎、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二等獎。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句法語義、英漢認知對比研究、外語教學與教材編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重點1項),出版專著6部,其中《語言非範疇化》入選“外國語言文學高被引叢書”, 《英漢認知語義對比研究》提出了英語時空分立,漢語時空同态的假設,為英漢對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假設和方法論。主編“新目标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4》”“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等主流教材14冊”,發表論文120餘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