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主頁|網站管理

學院首頁+

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學院新聞 正文

學院召開2025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研讨會

 

 

來源:教科辦 廖嘉琰 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5:10浏覽數:

為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學校教務處關于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要求,4月1日,學院在百熙樓223召開2025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研讨會。會議在2024版方案基礎上,圍繞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課程創新、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協同發展、學分優化等核心議題展開研讨。院黨委書記何培森,副院長王佳娣、陳豔君,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劉祥清教授、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康響英教授,英語系主任張昀霓、翻譯系主任蔡軍、公共外語教研一室主任羅海燕等參加讨論。會議由何培森主持。

與會人員圍繞推動人工智能與英語教學深度結合、優化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打造非師範專業新路徑、完善課程學分結構與課程矩陣、重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等進行了熱烈研讨。

人工智能技術對英語專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劉祥清提出,英語專業需從“增設獨立課程”和“現有課程融合”雙路徑推進AI技術應用,建議在翻譯、寫作等課程中嵌入AI輔助工具教學。張昀霓指出,AI相關課程需經課程組論證其與專業核心能力的關聯性,并建議組織教師研修,确保課程設計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英語專業需堅守“聽說讀寫譯”核心能力培養。康響英提議加強語音語調課程建設,貫通理論與實踐環節。針對學分分配争議,王佳娣提出适當壓縮師範類教師教育模塊學分(現26學分),為專業課開設釋放空間;在實踐類課程中增設第二課堂課程,加強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動力。對于二外課程,多數專家認同應維持現有學分,重點提升教學實效。

非師範專業建設成為創新突破口。陳豔君指出,可通過“英語+”方式開設專業方向模塊課程,構建“核心課+方向模塊”課程體系,在夯實外國語言文學基礎的同時,增設跨境電商、國際商法、國際傳播等方向課程,精準對接崗位需求。

針對總學分限制,會議明确“存量優化”原則。王佳娣建議精簡課程門類,重點優化1學分課程設置,提出“專業基礎課與核心課應保障2學分,減少零散開課,提升課程深度”。何培森強調需建立課程對培養目标的支撐度評估機制,要求按“基礎必修課築牢學科根基、方向選修課對接社會需求”的邏輯重構課程矩陣,優先确定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分占比,科學論證課程歸屬。

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聚焦分層分類教學。與會專家建議推行分層分類教學,對考研群體強化讀寫能力訓練。蔡軍提出探索“以證代考”機制,将四六級、雅思等考試與課程考核挂鈎,激發學習動力。張昀霓補充,可借鑒其他高校經驗,按學生專業需求定制教學内容。

最後,何培森書記對各位參會人員的建言獻策表達了感謝,對方案修訂提出四點要求:一是構建人工智能能力培養體系需堅持“通識築基、專業強鍊”思路,通過在相關通識課程中融入AI基礎模塊、專業課程中強化智能翻譯等崗位銜接型内容,實現基礎能力與應用場景的協同發展;二是方向模塊課需緊扣跨境電商、國際傳播等社會剛需領域,建立校企聯動課程開發機制以動态對接行業标準;三是要科學量化課程對培養目标的支撐度,構建“必修保底線、選修顯特色”的課程生态,并重點推進大學英語分層分類改革,探索社會化考試與學分認定銜接路徑;四是教師要以“主動變革”意識深度參與AI教學工具應用及跨學科課程開發,建立“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效果反饋”閉環優化機制,确保方案既符合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标準又滿足工作崗位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要。

本次會議圍繞課程體系優化、分層教學改革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研讨,初步在AI技術融合路徑、非師範專業特色方向等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并梳理出學分結構調整、課程支撐度評估等修訂重點。學院後續将組織校内外專家進一步論證,推進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完善工作,更好服務新形勢下的外語人才培養。

(一審:陳豔君;二審:戴建宇;三審:何培森)

關閉